職場環境的變化給當下的制服設計帶來了新的挑戰:相對于集體化的統一標識,個性化變成了品牌文化傳達的一部分。
2017年年底,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以下簡稱“V&A”)所有的展館助理、零售店員工以及志愿者都換上了一套全新的制服。這是V&A十年以來第一次更新員工制服,并且請來了英國設計師Christopher Raeburn擔任設計。
這套制服包括了T恤、Polo衫、圓領毛衣、短夾克、輕便夾克、派克大衣等,此外,還加入了托特包、領帶和多用系帶等配飾。整個系列選用了亮橙色和藍色,其靈感來源于V&A目前在展的拉斐爾畫作《捕魚的神跡》。V&A的20個經典藏品也出現在一些單品的圖紋設計上,比如1870年代的搖擺木馬、19世紀的日本兔子雕塑等。
V&A十年以來第一次更新員工制服,包括了T恤、Polo衫、圓領毛衣、短夾克、輕便夾克、派克大衣以及托特包、領帶和多用系帶等配飾。
個性化變成了品牌文化傳達的一部分,工作服也要跟著變,實用性更突出。
很多需要與消費者面對面打交道的行業都會將員工制服作為品牌形象輸出的重要組成部分。統一設計的制服,加上統一的顏色和標識,能讓消費者迅速識別,加深他們對品牌的印象。而如今,職場環境的變化給當下的制服設計帶來了新的挑戰:相對于集體化的統一標識,個性化變成了品牌文化傳達的一部分。
“尤其是那些面對面為游客提供服務的員工,是品牌理念傳播的核心部分。這套制服和配飾設計色彩鮮亮,實用且體現了V&A的核心理念:激發當代設計的靈感——更重要的是,Raeburn本人對可持續的堅持同樣反映在這套設計中,選用的都是有機和回收面料。”V&A總監Tristram Hunt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在這之前,V&A一直采用的是黑白色西服領帶式的制服,很多員工感到他們穿的就像安保員一樣,很不起眼。Raeburn在設計的過程中吸取了許多來自員工的反饋。比如,有員工希望能在制服中添加更多的口袋,因為他們在工作時通常會帶上導覽手冊,方便在遇到迷路的游客時能隨時遞給他們一份。防風防雨的大衣也來自員工的要求,因為很多志愿者在指引游客排隊入館時不得不在戶外工作。Raeburn為此開發出一套全面的服裝分層系統,保證這套制服能滿足博物館不同員工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工作的需要。
V&A從員工需求出發,設計出多樣化的造型,方便他們自由搭配,也是為了適應制服設計個性化的趨勢。
“制服已死”在兩年前就發生了。
對于這種趨勢的預測更早來自2016年5月《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職業裝已死”。作者Vanessa Friedman在文中說:“制服在我們身處的時代已變得越來越不時尚了,至少在職場和公開場合是這樣。”
隨著千禧一代進入職場,他們把制服視作一種強制同化的象征,因而要求更多自主穿搭工作制服的空間。新技術的引入,令辦公時間和私人時間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而像馬克?扎克伯格這樣的技術界明星的穿著也打破了傳統對職業裝的定義。“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時代,個人自我表達的重要性要遠超過塑造一個統一的企業身份。”非盈利機構時尚法律協會的創始人Susan Scafidi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
滿足了個性化設計的制服,消費者反倒不滿意了。
V&A的員工對個性化新制服普遍非常滿意,認為它們既舒適又好看。不過,在社交媒體上,普通的英國民眾卻并不買賬。一位名為Rupert Budgen的網友在Twitter上評論說,“我認為制服最重要的是統一性,但這個新制服卻很多樣。如果我去V&A參觀的時候需要工作人員幫助,怎么才能在人群中找到他們呢?”
這或許凸顯了新時代公司們塑造品牌形象的矛盾:如何在員工需求的個性化和企業標識的統一性之間取得平衡?
V&A并非唯一的案例。從2017年7月開始,麥當勞在全美餐廳內推出的全新員工制服也在社交媒體上受到嘲諷。這套灰色系的制服取代了麥當勞經典的紅黃色制服,有人評論說它看起來像是《星球大戰》里的反派銀河帝國的制服。
2017年麥當勞在全美餐廳內推出的全新員工制服。
新制服設計師是Waraire Boswell,他曾做過包括Ryan Gosling和Ellen DeGeneres等明星在內的造型師。這還是麥當勞第一次邀請知名設計師為它設計員工制服。Boswell年輕時曾在麥當勞工作過,回憶起那段經歷,他表示自己最討厭每次上下班都得換上不同的衣服。“我希望設計一套制服讓人們在下班的時候也愿意穿。我很清楚設計和功能是下一代制服的重要元素,它還需要讓身穿它的員工有更強烈的自豪感。”Boswell說。
麥當勞的員工或許可以把制服作為日常穿搭,不過相應的,是否也意味著他們在麥當勞工作時更難被顧客辨認呢?“看起來任何餐廳都可以使用這套制服設計,我覺得老式的紅黃色制服與麥當勞這個品牌本身有更高的契合度。”美國早間新聞節目《今日》的編輯Jordan Muto評論說。
邀請大牌時裝設計師來設計更具時尚感,又兼顧獨特品牌視覺形象的制服,順帶連品牌營銷也做了。
最熱衷于此類制服設計的當屬航空公司。2015年阿聯酋國家航空公司阿提哈德航空(Etihad Airways)為了推出由意大利高級定制設計師Ettore Bilotta設計的新制服,特意在阿布扎比舉辦了一次盛大的時裝秀。當時阿提哈德航空剛剛更新了空客A380機隊,試圖在全球最大的民航飛機上實現酒店般的體驗,空乘的制服也是這一體驗的一部分。
意大利高定設計師Ettore Bilotta設計的阿提哈德航空制?服。
Bilotta的嘗試是讓制服不像從前那樣死板和常規,有自己的風格。“讓它看起來不那么像制服,且更像是禮服。除了時尚優雅還需要滿足實用功能,它需要足夠舒適,這些都是我設計的挑戰,而且它還要適合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因為阿提哈德航空的員工通常來自不同的國家。”Bilotta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最終,他總共繪制了超過300份草圖供阿提哈德航空挑選。設計靈感主要來自1950年代的電影明星,女裝設計取自美國女演員Lauren Bacall的風格,男裝設計則取自《亂世佳人》中Clark Gable的風格。
參照新制服,阿提哈德航空還和化妝品公司MAC合作推出了新的美妝look,過去大膽濃烈的妝容色調,被替換為更加淡雅的色調。
阿提哈德航空旅客服務副總裁Aubrey Tiedt強調,“這不僅僅是一種制服,而是一種成衣概念,一種未來生活方式。”為此,在整套制服中,只在帽子部分保留了小小的logo,因為他們認為制服設計本身就代表品牌logo。
女性權利意識崛起也給制服設計帶來新變化。
向來以熱烈的火紅色為標志的維珍航空的制服在2014年也來了一次更新,由英國著名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設計。總共22件套的新制服中,女乘務員穿戴的白襯衫有著非對稱的紐扣位置和層層褶邊的設計,是對2005年春夏Vivienne Westwood紅標系列的改良。
由英國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設計的維珍航空制?服。
這套制服采用了一種包裹的低調性感,會更好地保護女員工。事實上,就在這套制服發布之前沒多久,維珍火車的女員工正激烈抵制她們的新制服,認為過于暴露的設計使得她們頻頻遭受乘客的性騷擾。
“緊身制服削弱了空乘作為飛行安全員的身份,她們需要在緊急情況下,在乘客面前維持一個權威和受人尊敬的形象。此外,過于暴露的著裝也讓很多女空乘飽受性騷擾的困擾。”國際運輸工人聯合會的政策協調員Sarah Finke對《第一財經周刊》說,她認為空乘制服需要在時尚、性感和權威之間找到平衡。
事實上,這也是女性權利意識崛起帶給制服設計的新變化,這樣的制服可以讓外界看出公司對員工“人性化”的重視,因此又成為品牌展示其企業價值觀的一部分。
在中國,公司們也開始與時裝設計師合作。
2017年7月,海南航空就發布了與時裝設計師許建樹合作的第五代制服,這位設計師曾為范冰冰設計過著名的“東方祥云”禮服。海南航空公司的品牌總監徐飛曾對媒體說,“我們不僅創造了新的制服,而且展示了國際化形象。特別是在國際航線方面,我們想讓乘客知道中國是現代和時尚的。”
海南航空2017年與時裝設計師許建樹合作的第五代制服。
幾乎同一時間,滴滴代駕發布了由時裝設計師周翔宇設計的代駕司機制服系列。寬松的西裝版式,既能體現司機的職業性,也適合滴滴代駕的大眾需求。
可以看出,這些中國品牌更多是希望制服設計傳達出品牌統一的形象,并試圖讓制服更時尚、年輕,體現既植根于本土又全球化的審美。這也與品牌自身對于品牌標識的樹立、對國際形象的追求有關。至于員工制服的個性化表達,是否每個行業都需要還是應該根據特定的行業提出特定的方案?屬于藝術創造行業的V&A與屬于快餐服務業的麥當勞是否都需要制服的個性化?也許是一個值得持續討論的話題。